不同月龄的宝宝哭闹怎么办?“哭声免疫法”肯定是错了!

作者:吴冰蓉


育儿的一个基本问题,就是如何应对宝宝的“哭”。一段时间以来,很多妈妈应该都听过“哭声免疫法”,甚至还在为了所谓的让孩子更好而不断尝试此方法,这种方法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好?口袋育儿(微信:koudaiyuer)今天要从“哭声免疫法”说起来


精神分析学派认为:一个人幸福与否,3岁前已定下基调。“爱、温暖感、亲密关系”是幸福的通关密码。0-3岁最重要的育儿任务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,被接纳,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,形成初始的亲密关系,建立起孩子对世界的初步信任、自信而大胆地进行探索。


基于这样的认知,人为地摧毁孩子安全感,使孩子感受不到被爱,破坏亲密关系形成的育儿理念都是不可取的。比如一度在西方风靡一时又被主流摒弃,却被中国无数家庭所推崇的“哭声免疫法”;貌似中国的父母们对爱的“度”总是拿捏不准,不是爱得过份,就是爱得太少!


1 |哭声免疫法让孩子缺乏安全感



3岁前,父母通过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,会让孩子安全感严重缺失。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,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(Erik Homburger Erikson)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:


① 婴儿期(0~1.5岁):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 

② 儿童期(1.5~3岁):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 

③ 学龄初期(3~5岁):主动对内疚的冲突

④ 学龄期(6~12岁),勤奋对自卑的冲突

⑤ 青春期(12~18岁):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

⑥ 成年早期:亲密对孤独的冲突

⑦ 成人中期:繁殖对停滞的冲突

⑧ 老年:完善对失望的冲突


埃里克森认为,在每个阶段内,都要解决一组矛盾,矛盾解决得好,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;如果解决得不好,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。在第一个阶段【婴儿期(0~1.5岁):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】 中,对婴儿哭声的回应,关系到婴儿是否能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。


家一宝每次出门都是欢脱得很。我们对他简直是有求必应,要抱就抱,要跑就一起跑,要跳就一起跳。


所谓的基本信任感是“由人生第一年体验而获得的对一个人自己和对世界的普遍态度。所谓‘信任’,指的是对别人的一种基本信赖,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基本信任感”(埃里克森,1985),它是建立人际关系、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。


这一时期中,婴儿的主要活动是吃奶,哭是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,如果母亲够敏感,对孩子的哭声及时回应,并满足婴儿需求,婴儿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,是被接纳的,自己生存的环境是值得信任的。而如果久哭不应,婴儿会感觉受挫,会认为周围的环境不可信任,久而久之,婴儿不再哭泣,不再哭泣的同时也关闭了对外沟通的窗口。



2 |缺乏安全感的婴儿会遇到一系列发展问题


让我们对婴儿的哭泣感同身受下:当你半夜饿醒,你的爱人为你端来牛奶时你是什么感受?而如果你饿得半死,你的爱人这样说:让你作,谁让你不吃饭的,大半夜的吵人睡觉,烦死了。你又是什么感受?


3岁的一剥完橘子,分成两半,一半送到我嘴里:妈妈,看我剥的橘子甜吧,喜欢吗?我说:甜,是我吃过的嘴甜的橘子。


你希望怎样被人温柔相待,就请怎样温柔对待对你的孩子。让他习得这种方式,因为所有的亲密关系中,只有你对别人温柔了,才会收到同样的温柔。人世间所有的爱,都需要有回应,长久得不到回应的爱无法长久,最终会消失不见。


如果一个孩子,在很小的时候,就不得不压抑了最本能的需求,不跟人对话(哭),在后续的成长中,你又如何跟他沟通?如果婴儿感受不到爱,没有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,安全感从何而来?没有安全感,他如何自由而自信的探索这个世界?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?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安全感缺失,后续在学校、职场、社会以及组建的新家庭中,又如何去信任别人?如何能建立起让他幸福的亲密关系?


父母无条件的爱,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初来源


在你看来,只是简单哭泣的几分钟,对婴儿来说,可能是他的世界已经崩塌了。


作为母亲,孕前被无数育儿信息洗脑,其中就包括“哭声免疫法”。孩子出生后,自己每晚哄睡、哺乳,只要孩子有任何声响,立马查看情况,怕他热着、饿着、大小便了等等,孩子一哭更是揪心,但每次只要一抱在怀里,很快就能安抚下来。


让我到今天为止仍悔恨不已的事情发生在一宝3个月大的时候,有天夜里三点吃夜奶,吃完了哼哼唧唧不肯睡,我因为长期睡眠不好,心情很差,他就各种哭,想起哭声免疫法,心想要不也训练下吧,那天晚上,儿子躺在我身边整整哭了10几分钟后终于睡去,而我承受着心疼又愧疚无比纠结的心态全程躺尸装睡。我想这套办法可能真的有用,只要继续试验,可能4个月他就能戒掉夜奶安心睡觉了。可是从早上起来开始,一宝就像变了个人,看到我就哭,不让我碰他,连饿了吃奶也是一边吃一边哭。抚摸着儿子肉乎乎的小脸,看见他睡在我怀里还会哭着惊醒,我终于崩溃,去你的哭声免疫法,我用了两周的时间才让孩子重新接纳我,如果长期这样下去,一宝还会信任我吗?



3|孩子哭了到底怎么办?不同年龄段要分别对待


半岁之前:第一时间拥抱孩子

找出哭泣原因,及时安抚,让宝宝意识到不管有任何问题,妈妈都会及时解决。请妈妈们放心,连自我意识都没有的孩子,是不可能学会“用哭声来要挟父母”的;


6个月——1.5岁:拥抱以及寻找其他可以安抚孩子的办法

这个时候,有些宝宝渐知道用哭声就能召唤到父母,获得陪伴。

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。多和孩子说话,和他玩喜欢的玩具,跟他一起做喜欢的游戏,让他醒着的时候有很多打发时间的方式。千万不要这也禁止那也禁止,而是布置好周围的环境,让1岁以上的孩子自由探索,并且随着年龄增大,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独处的时间。这样宝宝会对外界保持好奇的探索,也就不会无时无刻哭着让妈妈抱。

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远离危险的事情。少说“不”,比如孩子要爬到茶几上,妈妈不用严厉地大声呵斥禁止他,而是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吸引他转移注意力,这样,宝宝就不会因为妈妈的呵斥吓哭或者难过地哭。


一宝经常会做一些危险的事情,只要不是事关原则是非,我们都鼓励他来点冒险,当然,会为他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


1.5岁-3岁:即使哭泣也不一定要拥抱安抚。

这个时候的宝宝,常常因为受挫而哭泣。当遇到挫折,往往通过大哭大闹来发泄,妈妈千万不要指责孩子!


敏感的接受孩子求救的信号,和他一起商量办法解决难题。


让玩具及游戏的难度在孩子可控范围内,减少不必要的挫败感引发的哭泣。

鼓励宝宝学习语言表达,比如玩具掉到地上,孩子拼命哭泣,妈妈可以拥抱着安抚,千万别指责!但是不要一哭泣就把玩具捡给他,而是引导他说出来之后再帮他捡。后续就可以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:请你说话告诉我,否则我也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?


用延迟满足训练孩子自控力,但要注意,延迟满足是指物质需求的延迟,对孩子的精神需求仍要及时回应。比如孩子哭着要买玩具,玩具以不买,但请及时安抚哭泣的孩子(这点请参考以前说过的非暴力沟通中的“温柔地坚持”原则)


和一宝研究树叶上的虫子,自从有了孩子后貌似都不像以前那样害怕软体虫子了



4|对哭泣的孩子温柔相待,核心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


行为可以纠正,情绪必须安抚。安抚情绪就是在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,我无条件地爱你,难过的你,伤心的你,委屈的你,无理取闹的你……我都接受。

安抚情绪和纠正行为并不矛盾,只要我们把握好度即可。安抚孩子的同时,不正当的要求肯定是不会满足的,不好的行为也肯定是要纠正的。


核心逻辑是虽然我不允许你做不对的事,但我允许你哭泣,我也能看到你哭泣,你哭的时候我都在你身边,但我爱你并不代表你一哭我就会让步。


孩子可以哭,妈妈可以哄,底线绝不退让。


|参考资料:

《同一性·青少年与危机》第三章“生命周期:同一性的渐成说”,埃里克.H. 埃里克森(Erik Homburger Erikson),中央编译出版社

阅读原文 阅读 165772016-11-07